未标题-6.png

玉清导览     道茶素斋‍     活动报名‍   法会安排

道教养生思想——神形兼备

道教养生思想——神形兼备

来源:道教之音     作者:张长弓


微信图片_20180203210625.jpg

几千年来,道家的养生思想自成体系, 独树一帜,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道教养生学注重现实的存在,重视生命本身,爱气养神。其养生思想,具体说来有以下内容。

一、重人贵生的养生思想

“重人贵生”是道家养生思想基础。《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认为人应该重视躯体和热爱生命,提倡乐生、重生,将炼养身躯以求健康、长寿作为道家养生追求的终极目标。

道教主张:尊重人类自身的生命价值,反对轻生自杀,也反对杀害他人,要求洁身自好,修身养性,追求长生;尊重动物生命,认为一切血性之物,皆有灵性,即有道性;尊重植物的生命,认为植物和人一样具有灵性;尊重人类和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如《度人经》云:“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在道教看来,人要想做到健康长寿,首先应当从重视、尊重自己的生命和养护自身生命和躯体着手,注意现实的自身锻炼和养护。为此,东汉时期的道教最重要的经典《太平经》提出了重命养躯、乐生恶死的主张。《太平经》认为:“凡天下人死亡,非小事也。一死,终古不得复见天地日月也,脉骨成涂土。死命,重事也。人居天地之间,人人得一生,不得重生也。”

通过什么来致长寿呢?《太平经》提出:“得长寿者,本当保知自爱自好自亲,以此自养,乃可无凶害也。”也就是说,人应当对自身性命躯体加以重视爱护并加以自我锻炼和养护,才能够求得长寿。这是一种积极的古代养生认识。

《周易参同契》云:“将欲养性,延命却期。审思后来,当虑其先。”《老子河上公章句》认为“修道于身,爱气养神,益寿延年,其法如是,乃为真人。”西晋著名养生家葛洪更指出:“夫陶冶造化,莫灵于人,故达其浅者,则能役用万物,得其深者,则能长生久视。知上药之延年,故服其药以求仙。知龟鹤之遐寿,故效其道引以增年。”

道教养生家的论述,反映了一个主旨:即要尊重人的生命,重视养生,以主动精神去探索和追求健康长寿。

“重人贵生”既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命题,也是中国道教养生文化的基础和出发点。

二、“我命在我不在天”的积极养生思想

魏晋时期出现的道教重要经典《西升经》中说:“我命在我,不属于天地。”《养性延命录》也说:“夫形生愚智,天也;强弱寿夭,人也。天道自然,人道自己······人生而命有长短者,非自然也。皆由将身不谨,饮食过差,淫佚无度,忤逆阴阳,魂神不守,精竭命衰,百病萌生,故不终其寿。”道教认为人的生死命运是可以由自己掌握的,克服身心固有习性,使之逆反后天规律,延缓衰老病死自然进程,达到颐养天年,健康长寿。

道教主张要打破以往人们对生命的不可逆转的认识误区,将那种对自然规律的无奈,恐惧,和听之任之的消极态度转化为主动的掌握生命根本的慧力。古仙说:“我命由我不由天,还丹成金主亿万年!”人类应当积极努力向上,逆反天地规律而炼化自己的生命本真,使之返还先天,虚无自然,和于大通,享受逍遥自在的人生,是自然赋予人类基本权利。重新认识自己的关键在于勇于实践,破旧脱俗,提升境界。

道家相信人的生死命运是可以由自己掌握的,主张“我命在我,不属天地。”强调个人应主动不懈地修养以臻长寿, 而否定听天由命的消极思想。这种生死观看似“反乎自然”, 实质上是最高层次的“顺应自然”, 这也是道家注重养生术发展应用的重要思想基础。

三、重视修德的养生思想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中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是德之体,德是道之用,道因德而化生大千世界。自然而然的宇宙运化法则就是道,以有形之品物来彰显宇宙运化法则就是德。

人的德,本得于道,心慈行善最近于道。故《道德经》七十九章说:“天道无亲,与善人。”人若想 长寿,就应当心慈行善;而心毒行恶则远离“天道”,就会减寿损年。如《抱朴子》中说:“人欲地仙,当立三百善;欲天仙,立千二百善。”“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抱朴子养生论》亦说:“行欺诈则神悲,行争竞则神沮;轻侮于人当减筭 ,杀害于物必伤年;行一善则魂神乐,(魂神好生),构一恶则魄神欢(魄神乐死)。常以宽泰自居,恬淡自守,则身形安静,灾害不干······养生之理尽于此矣”。因此,人应当心慈于物,与人为善,以进于道,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目的。

道家在养生观上既主张以德养生,修身养性,又要求人们在精神情绪方面处于安静、乐观、没有过分欲求的状态,做到心胸开阔、性格爽朗、不图名利、排除私心,从而达到长寿之目的。通过调控意识活动而达到对人体生命过程的调节与锻炼,得到心神的修持修炼。

道家的养生观是一种以健康生命为基本,进一步高尚人格,圆满操行,升华个体的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养生观,既重视自然无为,体现了无为与有为的辩证认识,也主张“我命在我不在天”的积极养生态度,表现出其顺其自然、不骄不躁、清心寡欲、安命无为的生命态度。

四、 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养生思想  

《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的“道”,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发展的基本规律,或基本法则。道家强调,人的生命活动要符合自然规律,要顺其自然,才能够使人长寿。顺其自然,是道家养生的根本观点。道教养生思想以“天人合一”论为核心,反映了道教养生家们在养生实践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老子的“道法自然”的思想,乃是通过对社会矛盾的观察和思考提出来的。无论在政治或人生态度上,都主张自然无为,即依靠自己的力量,自发地达到生存和发展的最佳状态。这种观念称为“生态智慧”。“是谓深根固抵,长生久视之道。”这说明人的生命活动要符合自然规律,“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二者不能分离,得“道”即可长生,违“道”只能短寿。这是道家养生思想的根本观点。

道家认为人体的内环境系统与外部客观自然环境系统是统一的,它们有共同的生成、变化、盛衰规律:“人者,乃象天地,四时、五行、六合、八方相随,而一兴一衰,无有解已也。故当豫备之,救吉凶之源,安不忘危,存不忘亡,理不忘乱,可长久矣。”

道教养生家继承了《黄帝内经》提出的“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以养生治生的主张,并贯彻于养生实践之中。道教的很多炼养方法都十分强调按季节、月份、时辰进行修炼,而服食养生和房中养生也很讲究时间性和季节性。日常摄养卫生之法更有一系列对时间和环境的考究。这些方法的理论根源,都是由道教的天人合一观决定的。

道教养生家认为人体与宇宙是同构的。不仅人的身体器官构造与宇宙结构相应,而且通过阴阳五行八卦等符号体系,将天人结构巧妙地组合在一个同构体系中。在他们看来,宇宙是一个放大的人体,人体是一个缩小的宇宙。《周易参同契》利用阴阳五行理论阐述了这一观点:“观天之道,执天之行。遂借天符之进退,阴阳之屈伸,设为火候,法象示人。盖天地俨如鼎器,日月乃药物也。日月行乎天地间,往来出没,即火候也。人能即此,反求诸身,自可默会火候进退之妙矣。”

道教养生思想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 人在自然界产生, 按照其客观规律发展变化。这主要包含两个方面:

(1)是从“人天同律”的思想出发,主张养身必须自觉地保持与自然规律的一致性。《钟吕传道集》说:“气液升降为天地之阴阳,肝肺传导若日月之往复”,这揭示了“人天同律”的客观法则。既然人天同律,那么人体作为一个小宇宙应当与天地这个“大宇宙”相互勾通,保持平衡。

(2)是从“人天同构”的理论出发,主张人体养生必须自觉地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在道家学者看来,人和物一样,都是由气构成的,因此人完全可以同外界进行物质(气)交换。《抱朴子·至理》也说:“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需气以生者也。”这都从一个角度告诉人们,气构成了人体,人们要实现养生,必须自觉地与外界进行物质(气)交换,使人体小宇宙同自然大宇宙息息相通,不断地从自然界获得有益于生命的精气。

五、清静无为的养生思想  

清静无为是道家养生的基本思想。 清静,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心神宁静;无为指的是不轻举妄动。具体地说,就是《道德经》所谓的“少私寡欲”,因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宜“致虚极,守笃静,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其根,归根曰静”。人之神静,有如浊水,静之徐清。《庄子·天道》云;“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动则无为,……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这种清静无为以养科长寿的思想,一直为历代道教养生家所重视,浸透到养生学中的养精神、调情志、气功导引、健身功法等各个方面。

老子倡导的清静无为的养生思想,其精髓可用八个字来概括: “少私寡欲”   “无为处世”。前者为内涵,后者为方法。

清静。老子认为“重为轻根,静为燥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老子不仅主张为政应求清静,人生的活动也应在烦劳中求静逸。在繁忙中静下心来。故宜“致虚极,守静笃”。老子认为,万物的根源是“虚”﹑“静”状态的。面对世事的的纷争,能够致虚守静,就可把握根本。他极力倡导“无欲”、“无求”、“无知”、“无为”的思想。其意是指要淡泊无为,无忧无虑,返扑归真,处于自然状态,保其精神,全其性命。

无为。《道德经》:“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下万物在生生化化中反复运转,但无论怎样运转变化,都是源于“道”的本体,事物的对立面正好体现了“道”的运动。这句格言告诉了“有道无”又从“又到无”的深刻哲理。指导人们共同实现“无中生有”、“有生万物”的目的。

《道德经》说:“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其义是修道者要天天反省自己,减少杂念,减少再减少,直至没有杂念,就能达到清净无为的境界。无为而无不为是道家名言。不能望文生义,要领悟它的精神境界。

“无为处世”的含义有如下三点。

无为是相对有为而言,含有一种相生相成的道理;

无为并非不为,而是不妄为,即按客观规律办事,不勉强作为;

无为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

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没有贪欲、杂欲,但不能没有发展。没有杂欲是一种美德,但创新是一种社会责任。若仅仅满足安贫乐道,止步不前,幸福的空间只会越来越小。把“无为而无不为”理解为在“在无为中生存,在有为中发展”。才能有健康的身体,稳定繁荣的生活。

六、贵柔守雌、返璞归真的养生思想

贵柔守雌是道家养生的重要思想。老子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到,新生的东西是柔弱的,但却富有生命力;事物强大了,就会引起衰老、衰败。他在《道德经》中指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如果经常处在柔弱的地位,就可以避免过早地衰老。所以,老子主张无欲、无知、无为,回复到人生最初的单纯状态,即所谓返璞归真。

道家主张,通过自身的修行和修炼,抱道守真,怡养生命的真元,要淳厚,要俭朴,与道相合。在生命修炼过程中,要在良好的心性根基上,把已耗散的生命元气通过修炼进行修复,使身体健康。进而通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等内炼功夫,使生命回归到真道的状态,“成仙得道”。

道家养生思想对人们在生活上的首要要求就是:少私寡欲、恬淡自乐。道家认为,唯其如此,方能保持身心健康。老子认为,五音、五色、五味等物质享受是有害无益的:“五色令人色盲,五音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政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过分追求色彩的享受,视觉器官长期受到绚丽色彩的刺激,必致视力减退;整日追求美味佳肴必定导致食欲减退;纵情于骑马打猎,当然将心神不宁;刻意追求稀世珍宝,难免使得行为败伤。因此,道家主张见素抱朴, 少私寡欲,去甚, 去奢, 去泰。

老子认为追逐荣利, 嗜欲过多, 都是招灾惹祸、百病丛生的根源。庄子也认为: 养生莫差于养精寡欲, 他将酒色过度视为养生的畏途, 饮食之间, 而不知为之戒者, 过也; 形用而不休则弊也; 精用而不已则劳也。因此道家在养生方面认为骄奢淫逸,放纵肉欲,都将严重地损害健康,只有恬淡自乐才是健康长寿之本。

道家贵柔守雌、返璞归真的思想, 不是简单地退回到原始状态, 而是在新的层次主动应自然, 是追求健康、和谐、文明的生活。

七、神形兼备的养生思想  

《黄帝内经》指出:“形乎形,日冥冥。问其所病,索之于经,慧然在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曰形。”“神乎神,耳不闻。自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供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去,故曰神。”也就是说,“形”就是现实的可感知的人体,“神”则是可悟而不可见闻的精神意识。对于二者关系,《内经》认为神依赖于形,形又以神为生命标志。它在回答“何者为神”的问题时指出:“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百岁,五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庄子也倡导:去物欲致虚静以养神,也不否认有一定的养形作用。《庄子?刻意》说:“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所好也”。

道教经典《太平经》认为,“精神消亡,身即死矣”。它继承先秦两汉养生家守神养形的主张,提出“独贵自然,形神相守”的见解。由此出发,《太平经》主张采用“守一”的养神练气方法来养生:“古今要道,皆言守一,可长存而不老。人知守一,名为无极之道。人有一身,与精神常合并也。形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常合即吉,去则凶。无精神则死,有精神则生。常合即为一,可以长存也。……故圣人教其守一,言当守一身也。念而不休,精神自来,莫不相应,百病自除,此即长生久视之符也。”

西晋葛洪在《抱朴子》一书中,则将“形”比作堤,“神”比作水,以此来说明“神舍于形”的关系。同时,他又用烛和火的例子来阐明形与神的依附关系。他在《抱朴子至理》中指出:“夫有因无而生焉,形须神而立焉。有者,无之宫也。形者,神之宅也。故譬之于堤,堤坏则水不留矣;方之于烛,烛糜则火不居矣。形劳则神散,气竭则命终。”

道家的养生可以分为形养和神养两大类。形养就是合理地、科学地生活, 特别要节制各种欲望, 食色二欲尤其节制;神养重于形养, 以神养为根本, 以形养为基础,形神兼养的思路。

八、元气为根本的养生思想

老子曰:人生大期,百年为限,节护之者,可至千岁。如膏之用,小炷与大耳。众人大言而我小语,众人多烦而我少记,众人悸暴而我不怒,不以人事累意,不修仕录之业,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为不死之药,天下莫我知也。

在老子看来,人的寿命是和元气汲汲相关的,一个人如果元气没有了,自然寿命就尽了。所以,我们经常会用“元气大伤”来形容一个人身体受到重创。而一个人如果可以一直维护着自己体内的元气,做到不生气、不泄气、淡然处世,养蓄体内之气,自然可以长命百岁,甚至可以达到千岁。

道教理论认为天地生阴阳,阴阳交合,乃生万物。“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矣”。这就是说,人的情性形命皆禀自元气。元气是人的生命之源、生命之基、生命之本,是人体健康的原动力。元气充裕则身体健康,元气不足或受损则生病,元气耗尽则死亡。元气的盛衰决定了人的健康和长寿。故而道教养生以炼养元气为根本,无论是导引行气、服食药饵、房中补导还是日常卫生,目的无不在于炼气养气,使人体元气充实,精神旺健,最终达到健康长寿、长生不死的目的。

道教视精气神为人身三大宝。精,指人身之精、血与津液;气,指宗气、荣气与卫气;神,指人的思维功能与意志活动力。精气神三者之精为有形之体,气无形而为精之御,神无质而为精与气之用。修炼到三者合一,即可达于容颜浸润,肉滑如怡,骨节坚强,去老还童之状。

所以,道家养生修行中,不但要善于养形、养神,还要善于养气,才能使人延年益寿。正是由元气论而导引出了吐纳、内丹等练气功夫,以此打通经脉,就是为了行气,而行气则是为了修炼精气神。


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