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6.png

玉清导览     道茶素斋‍     活动报名‍   法会安排

研讨丨同谒妈祖 共享平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仓浏河天妃宫

研讨丨同谒妈祖 共享平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仓浏河天妃宫


微信图片_20201219201856.jpg


2013年5月,国务院公布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仓浏河天妃宫名列其中。

  浏河天妃宫位于太仓浏河镇中心庙前街,为妈祖行宫,始名灵济宫,曾名顺济宫、灵慈宫,又名天妃宫,俗称娘娘庙。据文献记载,浏河天妃宫同湄洲妈祖庙、泉州天后宫、天津天后宫一起被称为大陆元代四大妈祖庙。浏河天妃宫始建于北宋宣和五年(1123),由旅居娄江口闽海商所建,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是江南地区最古老,且具独特历史价值的妈祖宫庙。元代至正二年(1342)移建于现址。清道光四年(1843)林则徐任江苏巡抚时,曾重修天妃宫,至此初具规模,成为祀奉妈祖的显要宫宇。

原天妃宫建筑雄伟,占地1公顷左右,东西有金钩、玉带两河环抱。正山门(镇海大关)前有照墙。照墙前有月池,两侧有钟楼、鼓楼。正殿门柱均为楠木,用石磨之,粘而不落。殿中悬有大匾一块,历叙累代敕封,有元世祖的“护国”、成宗的“庇民”、仁宗的“广济”等等。壁间嵌有明三保太监郑和七次下西洋的《通番事迹碑》。后殿为楼殿,极为高大。楼上旧时藏有天妃出身图8幅,历记天妃灵迹,极为珍贵,每逢神寿则悬图祝祀;还有小木船百数十艘,为历年江艘海舶之微缩。当时出海之船,遇有风浪危急,望空叩祝,向天后“借船”,以脱灾厄。凡得平安归来者,都雕木作小船,鼓吹送庙,以偿“借船”之恩。庭中有郑和手植的西域海棠。

  海神天妃,也称天后、妈祖,是航海者的精神支柱,也是沿海居民崇奉的海上保护神。妈祖祭拜在浏河已有千年历史,早在天妃宫建成之前,出海渔民和商贾对妈祖的信仰已蔚然成风,逐步形成了妈祖的祭拜礼仪。

  据史料记载,当年郑和七次下西洋,每次从刘家港出海之前,都必先率船队官兵把天妃宫修葺一新,在此进香朝拜海神娘娘,祈佑出海平安;而每次平安归航时,又要至此朝拜谢神,并供奉船模。郑和所处的明代,尽管中国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已很先进,但在海上航行仍然经常受到风浪的袭击,祈求神灵保佑是他们胜利完成下西洋任务的精神支柱。后人将郑和七次下西洋的经过勒石为《通番事迹碑》,立于天妃宫内。

  原天妃宫正殿左右有城隍庙、文昌阁、五路堂、三官司阁等建筑,各具规模,构成一组极为壮观的建筑群。殿左的道台公祠,塑有明代浏河把总邵应魁像,以纪念其浚河有功,有德于民。壁间有文徵明撰书的碑记,为浏河镇第一石刻。“镇海大关”上建戏楼,面对正殿,为无梁建筑,工艺十分精巧,极为罕见。

  1911年秋,天妃宫正殿焚于火,之后其他建筑亦陆续被毁。东西金钩玉带怀抱之河也全部淤塞为平地。整个建筑群到解放时仅存后殿及右前侧的城隍庙。解放后又把后殿改作粮库,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撤去粮库,恢复旧貌,然后进行修缮。现存天妃宫后殿为清代所建,1995年被列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批准开放为道教活动场所。

  经过大规模改造和修葺之后,天妃宫以全新的道教场所形象面向信众,并呈现出更加浓厚的妈祖文化气息。

  现天妃宫主殿门前广场已焕然一新,一尊5米多高的紫铜香炉矗立在中间。香炉左右各立着一块石碑:一为《浏河天妃宫返三清碑》,对天妃宫建成至今的历史作了详细记载;另一为《通番事迹碑》,记述了郑和七下西洋的事迹,此碑为1984年修建天妃宫时重刻。

  保留至今的主建筑天妃宫寝殿,是典型的明清时代江南苏式建筑,高12.5米,面阔21.84米,进深16.3米,楠木梁柱,木刻廊坊,砖雕券洞门,殿楼的枋子和门楣上雕有精细逼真的海浪托日和巨龙戏水的图案,结构形式古朴典雅,气势轩昂。

  2011年4月30日,重修后的浏河天妃宫举行了隆重的修复开放暨妈祖神像开光庆典活动,整个活动呈现出浓郁的妈祖文化气息。在台湾北港朝天宫的支持下,迎请了朝天宫的妈祖神像,并安座于此,寄托着两岸同胞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和“同谒妈祖、共享平安”的美好愿望。

  现在,妈祖祭拜已不局限于一地或一国,妈祖信众遍及全球,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妈祖信仰,就有妈祖祭拜。如今的太仓浏河天妃宫香火鼎盛,尤其是初一、十五及逢年过节,更是门庭若市、熙熙攘攘,这景象正是国泰民安的象征。

  (作者单位为苏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本文刊于《中国道教》2014年01期。)



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