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6.png

玉清导览     道茶素斋‍     活动报名‍   法会安排

吉宏忠道长:道教法服与坛场威仪

吉宏忠道长:道教法服与坛场威仪

吉宏忠1.jpg

法服是道教衣冠服饰的统称,按照《洞真太霄琅书》的释义:“法者,何也,业也合也,洗垢去尘,息欲静志,专念玄宗,十善为业,行止合道,三界所崇,以正除邪,故谓为法。”“服者,何也,伏也福也,伏从正理,致延福祥,济度身神,故谓为服。”上界天真无形无相,自然无有法衣,但为显道而化显衣,谓之“无衣之衣”,下界学士为体合真道,故而要穿上天尊、祖师穿过的法服,用于人间的布化,所以法服虽然只是外相,但是是修道、弘道的重要法具。

穿衣戴冠的礼仪可以帮助我们修正行为中的偏差,可以增进我们的恭敬心、敬畏心,从而体合大道。从场合和功用上,法服分常服和法衣两类。常服多与道巾搭配,用于日常生活和一般场合;法衣多与冠簪云履搭配,用于斋醮科仪和庄严、正式的场合。

1、道巾

《太霄琅书》说“巾者洁也,敛束洁净,通神明也。”是说巾是用来笼络我们杂乱的头发,并有通神灵之功能。清末的《清规玄妙》记载道教有九种巾:“一曰唐巾,二曰冲和,三曰浩然,四曰逍遥,五曰紫阳,六曰一字,七曰纶巾,八曰三教,九曰九阳。”事实上,道教远远不止九种巾。

包巾,初入道常备,中国道教学院第一批学员在未正式冠巾前,人人均戴包巾。“九巾”中的唐巾,就是现在的九梁巾,由于是吕纯阳祖师所戴,也叫“纯阳巾”;现在全真派比较流行的有混元巾、一字巾,正一派比较流行九梁巾和庄子巾,此外武当道士外出时戴一种遮阳功能的“太阳巾”,无锡道士多戴“觐巾”,茅山则有“华阳巾”。

巾,在古代一般是用一整块布经过多次折叠而制成。在颜色上,除了像苏州诰斗时所带的“靠山巾”是青色外,绝大多数的巾是玄色(黑色)的。根据《清规玄妙》记载“玄者天也,头圆象天,天一生水,水色属玄,玄色机于道,以玄色顶于首者,尊道也。”道士头戴黑色头巾有敬天、遵道之意,现在有人制作了红色、黄色的售卖给人戴是不如法的。其次,巾可分内外两部分,外面的称为“巾面”,内部的称为“巾堂”,前面的方玉称为“帽准”也叫帽正,在戴巾的时候帽准应对正我们的鼻尖,这样巾戴上后才不会歪斜。

在戴巾的时候,首先用双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撑开巾堂,然后整个扣在头上,将“帽准”对好我们的鼻尖,然后右手的食指和中指分别压住“帽准”两侧,接着左手在巾后轻拉一下,露出一部分前额。戴巾不可遮住额头,更不要压住眉毛,我们可以看古画里的吕纯阳真人,他戴巾就露出一部分前额。有长发的道友要注意,巾的功能是“笼发”,所以长发都应盘好塞进巾堂里,不可以披散着裸露在外。在道观里披头散发,或者戴巾依旧散发是一种失礼的举动。

二、道袍

道袍,从早期的“褐”发展而来。今日的道袍主要传承明朝样式,形制上和“直裰”有极深的渊源。目前主要分长衫和海青(北方叫“多罗”)两种,都是交领、右衽(从右侧开),不同的是长衫袖子比较小,袖宽九寸或一尺四,而海青则袖宽一尺八、二尺四甚至有三尺六的形制。长衫是执事道士日常穿用,海青则适于坛场内或一些相对正式的场合穿着。与道袍配套,需穿高筒水袜子和圆口布鞋,也可以穿双梁鞋、云鞋。

道教的海青和佛教的海青形制基本相同,均是交领、右衽,两者都具有三层的“三宝领”(道教的部分地区称为“三台领”)要修行者时刻意念道经师三宝。但由于宗教观念的不同也有一定区别,从颜色来说,道教崇尚长生,所以尊崇东方的青色,所以海青是青色的;佛教在颜色上确是缁色、黑色或黄色的。在衣襟上,佛教海青的衣襟底有五十三条竖着缝制的细线,称为“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而道教则有三十六针横着的针脚,称为“三十六雷常拥护”。佛教在右腋下有一条长约一尺的“稳带”;而道教则是两条长约三尺、下端为箭头形的“慧剑”,取义“但凭慧剑威神力,跳出沉沦五苦门”之意。

三、冠簪

按照《三洞法服科诫》的记载“冠者,观也,内观于身,结大福缘,天地百神,威奉于己。上法三光,照明内外,如彼莲花,处世无染。又花为果始,用冠一形,举之于首,圆通无碍。”在理论上,冠子与道士的法阶有关,例如正一法师(奉行正一法箓)、高玄法师(奉行《道德经》、《西升经》和《紫虚阳光籙》)、和洞神法师(奉行《三皇文》)都佩带“玄冠”;洞玄部的洞玄法师(奉行灵宝中盟经箓)戴“芙蓉冠”;洞真道士(奉行上清经法《上清大洞真经》)、大洞法师(奉行三洞)和三洞讲师均戴元始冠。山居法师戴二仪冠,一般的凡常道士则戴平冠,女道士之所以被尊为“女冠”,是古代唯一能戴冠的女子,所戴的是玄冠。

以上所罗列的文献记录多数是唐代时候规制,经过上千年的流传,到了明清有一定的演变,流传至今日主要有芙蓉冠、七星冠、五鹤冠、五岳冠、黄冠(月牙冠)等。我们现在举行属于“正一部”、“洞神部”的雷法系列的科仪,例如发符、召将一般还使用五鹤冠和七星冠,这点江苏的苏州和常熟地区还保留了较好的传统。在举行属于“洞玄部”的表朝、供天、祭炼则戴“芙蓉冠”,这些规制和唐代记载基本吻合。

冠子可分两部分,冠身和簪子,芙蓉冠多数还有“冠蕊”。多数用木雕刻,古代也有传世的玉冠。形制上主要由花果式和覆斗式两类,前者指芙蓉冠,后者主要指五岳冠、七星冠等。“冠蕊”也叫做“云头”,一般只有一个云头,法阶较高的法师有两个云头,德高望重的法师和宫观住持可有三个云头。关于“冠蕊”,在一些规矩考究的地方还分不同仪式,佩戴不同的“冠蕊”以区别冠的属性,例如四川地区:宝塔形的“郁罗箫台”用于上章表、莲花是平朝、白鹤则用于度亡。这些应遵循地方、师派传统,传承有度、不可滥用。

道士插簪和常人不同,一般选用子午簪,即从后往前插,这些可以看古代天尊造像的插法,都是从后往前的,代表了子午的水火相济。如果是横簪,则从左往右插,左边为生、右边为死,从左往右代表了尊生恶死。道士的簪子向来崇尚简素,一些商人在簪子上缀上了流苏、吊坠,这些是不如法的,不应选用。

四、法衣

法衣,是在举行道场、科仪时候穿着的正式的外衣,古代称为“帔”,现在传承明、清两朝式样,主要有天仙洞衣(罡衣)、堂衣、行衣(念“航衣”)、班衣(忏衣)等组成。

在正一派中,高功穿的法衣有小袖子(法衣)和无袖的罡衣两种,用于发符召将,这些内容归于洞神部,应选用和洞神部相匹配的红色法衣,所以一般召将穿着红色,但如果举行禳火醮,则考虑穿着五行属水的黑色法衣。罡衣主要用于灵宝系列的朝仪,例如在建坛、安五灵、进表时候穿着,有的地方专用于步罡,故而叫做罡衣。

堂衣和行衣统称“道衣”堂衣是对襟的,行衣是右衽斜襟的。堂衣一般用于朝仪、拜表时候的龙虎二班;行衣则多用于高功侧的都讲、监斋所穿。忏衣是对襟、后面有吉补,多用于诵经、礼忏和度亡道场。法衣的文章可分天地水三界,主要反映了道教的宇宙观。最下面的“海水江崖”也称“大水脚”代表水界;五岳真形图代表地界;日月星辰二十八宿代表天界;中间的郁罗箫台则代表无上大大罗天。

五、朝笏

笏,也叫“朝简”,俗称朝板,古代臣子上朝时用于记录皇帝的饬谕,道士执之对天称臣,用于遮住自己的脸部,用于朝觐天尊、上真。按《太霄琅书》的记载,小笏一般为长一尺二,宽一寸六分,厚三分。有玉质、竹木质、象骨质等不同质地,明代后流行象牙笏,但现在为了保护大象、尊重生命,不鼓励再选用牙笏,应以竹木为佳。

一般在行走时,用持笏法,笏心向里,左手四指内收抓住笏的底端内侧,大拇指压在笏侧,右手相叉,呈“叉手礼”状;也可以左手竖直端笏,右手大指与食指扯左手水袖,遮掩而行。在礼时,则右手先握住笏的中下端,然后左手抱于右手外,令水袖遮掩双手,然后作揖或礼拜。

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