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6.png

玉清导览     道茶素斋‍     活动报名‍   法会安排

寻道|道教 人生 哲学——刘长乐

刘长乐:寻道



刘长乐1.jpg


今日世界,科技发达、全球互联,呈现一片繁荣景象。然而,繁荣背后是阑珊。我们看到:

这并不是一个和平世界——叙利亚战火纷飞、巴以冲突绵延、南海危机频发、乌克兰陷入战局……在战火与危机中,不断有无辜生命流血牺牲;这也并不是一个和谐世界——塔利班、基地组织余灰未烬、东突势力活动频繁、ISIS迅速扩张……2014年8月20日,伴随美国记者詹姆斯·福莱在全球网络里被ISIS骇人地“斩首示众”,整个世界震惊了,并将目光再次投向极端恐怖组织所制造的杀戮与恐怖中。

而更令人忧心的是,福莱被杀,并非一个偶然;而另一名美国记者彼得·柯蒂斯被叙利亚基地组织释放,也并非柳暗花明;紧接着,9月2日,又一名美国记者、31岁的史蒂文·索特洛夫被ISIS在全球网络里斩首示众!残酷杀戮在继续……世界发展正与我们期望的和平与和谐背道而驰!

据统计,奔赴中东加入ISIS的西方人已从上百人骤增到至少3000多人,美国智库专家巴雷特的报告提示:“很多都是年轻人,经常是青少年,很大一部分人都是来自非穆斯林国家”……他们甚至不惜为之离开温暖的家、而远赴战火纷飞的叙利亚。

投奔了ISIS的25岁的安瓦尔来自英格兰南部一个中产家庭,他的描述令人深思:“在家的生活很简单。我有车。但问题是,你不能在家乡信仰伊斯兰教,因为那里到处都是邪恶,有恋童癖、同性恋、犯罪和强奸。”

巴雷特在报告中说:“那些极端分子充满怨愤,没有目标,缺乏身份认同和归属感。那些人要寻找更大的目标和生命的意义。”事实上,一些西方年轻人是被ISIS的“护教”宣传所吸引,他们希望有机会见证、甚至投入到这场1400年前就被预言的战争,甚至有些人希望“殉教”。

2008年以来,西方世界的信仰和价值体系正在风雨飘摇中。

回观中国,也并不乐观。信仰失位带来的恐怖组织乘虚而入,东伊运组织制造了多起暴恐案件,自由和平被恣意践踏,无辜群众遭残酷杀害;道德价值观持续沦丧,灵魂被物质追求扭曲,冰山下的肮脏浮出水面,高官一个个陆续下马……而这一切不过是冰山一角!

许嘉璐先生在《回归哲人的智慧》中说:“当今是一个分裂的时代,人类分裂,人的精神也分裂;当前也是一个极其危险的时代,人类的生存处于危险之中,大自然的惩罚和人为的灾难随时可能从天而降;作为个体的人,也处于不知自己是从哪里来,又将要走到哪里去的茫然无措的危险之中。”

对于这一切乱像,也许我们只能尝试从文化信仰层面寻求答案。道文化认为,大道无形,道法自然。可究竟什么是道?道在哪里?在人类信仰的迷途中,道能否引领我们回归祥和宁静的精神家园?抵达东西方先哲们所构想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理想王国?

今天,道文化的思想鼻祖老子与庄子均已作古千年,也或他们依从道的传说与信仰,真的“蝉蜕渡世”、长生久视,而我们却无从知晓;今天,那安炉置鼎、飞丹合药的时代已去久远,紫烟氤氲的丹炉与光彩斑斓的丹丸都已与柴火灰烬一样无影无踪,而做神仙的梦想,在唯物统领的今世,更显虚幻缥缈……然而,我们知道,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道文化集中华文化之大成,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给养。那么,当世界陷入信仰迷途,也许正是我们应转身追寻传统、重新认识道文化的时候。我们回溯,是要古为今用。

于是,寻道。

道在初心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一切最美好,总在初生的那个瞬间。道文化提示人们,找到自己,回归初心,一个守持初心的人,才最具创造与创新的能量。人人守住初心,世界就会美好。

在黑白点河图洛书中,一二三四五代表人和万物的先天状态,六七八九十代表五行成数。《周易参同契》说:“九还七返,八归六居”,修道的主旨正是返璞归真。在老子看来,道循环回归,因此他主张“归根”“复命”,也是同理。回归万物初始的状态,就是修道者的人生终极目标与最高价值。这令人想起盘古开天的创世神话,一切是从未经异化的宇宙自然——混沌开始,获得最具生命力的爆发。盘古开天辟地,打开了一个新世界。

全真派创始人王重阳说:“诸贤先求明心,心本是道,道即是心,心外无道,道外无心也。”可见,修道即要修心。那么,如何才能回归自我,找到初心?

道文化给人们留下了养生修心之道的精髓。庄子强调“心斋”与“坐忘”,所谓“心斋”,就是排去心中杂念,使心志至清至静、空明统一,然后便能虚以应物,与道契合;所谓“坐忘”,真正的忘,不是简单舍弃,反而是更高层次的有,彻底忘掉一切,不仅忘掉天地万物,也忘掉自身存在,从而使心灵通畅无碍,自然有道。

《庄子·达生》篇中讲述了善于木工雕刻的鲁国人“梓庆”修心创作的过程:在雕刻花草虫鱼前,梓庆首先静心斋戒多日,蓄养神气,从无心于功名利禄,到无心于是非美恶,最后忘掉自己的四肢形体,进入心灵虚静的最高境界——忘我。然后,入山林观察自然界鸟兽神情状态,将其画在鐻上,再开始雕刻。

“虚静”使心灵摆脱桎梏与束缚,回归初心,因而成为精神自由和创造力萌发的源泉。一颗虚静之心,能够看到一个本真世界。一颗虚静之心,才可能有真作为。

佛说,心如莲花,一尘不染。所以“菩提本非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而道家,心如一株睡莲。它临水开放,静谧悠然,半梦半醒,亦真亦幻。在道文化里,每个人都有一颗素朴的初心,经世久了,有的人失去初心,正如明镜染上尘埃。修好这颗心,对修道者而言,就是“涤除玄览”,用拂尘滤去心上的尘埃,回归本我、初心。

丘处机诗云:“西山爽气清,过雨白云轻。有客林间坐,无心道自成。” 无心之美正是抵达虚静的初心境界。它超越了富贵、寿夭、得失,燕处超然、心境空明,涵纳万有,但万有却不在心中留下任何痕迹。

刘处玄说:“常乐道性之无余,厌身世之有余。我无喜则无忧,人有欢则有愁。悟恬淡得之真常,迷声色,失之幻梦。至静性廉,至静则尽于物也,性廉如莲不著于火也,达道之人,居尘不染,在欲无欲,磨开宝镜,应物之形影,何碍有一等不达中边,悟道之萤耀,认至静,弃有著无,有取舍之妄想,分别高下,夸得道之妙。”

这是两位全真派嫡传弟子对修心得道的真实体会。

道在智慧

对比东西方文化,有人这样比喻:沿着时空梯级回溯,在公元前六世纪下半叶至公元前三世纪上半叶,东西方智慧文化齐光竞辉,宛如太极两仪。那个时期的希腊文化与中国文化,在古代哲学最大成就——辩证法方面,都达到了一个灿烂高峰,赫拉克利特和老子,正是这两座高峰的鼻祖与代表。

论推陈出新,赫拉克利特有高于老子之处;论矛盾转化,则老子遥遥领先。赫拉克利特辩证法只是自然哲学,老子则把辩证法应用到社会问题上,甚至当作人君南面之术。辩证思维贯穿老子《道德经》全篇,也是老子的最高智慧。无论深度和广度,都超越同时期的古代哲学家。而老子说“大直若曲、大方无隅”,两千年后终被广义相对论所证实。

因为辩证,所以包容。道文化在包容智慧方面,堪称世界楷模。面对不同文化时,道文化虚怀若谷、海纳百川,表现出有容乃大的包容精神。以儒释道和谐共融为例:

包容,是儒释道能够和谐统一的基础。史学家范文澜在阐述儒、道关系时说:“儒家对道教不排斥也不调和,道家对儒家有调和无排斥。” 相较于儒学,中国本土土生土长的道学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因而儒释道才能呈现儒学治世,佛学治心,道学养身,融合互补的和谐统一。

许多修道名士,都有三教汇融的主张:南齐张融死前留遗嘱,要家人让他葬时左手拿《孝经》《老子》,右手拿《小品法华经》;南北朝陶弘景晚年还受佛教五大戒,死前留遗嘱要着道士冠服,上面却覆盖大袈裟,殓葬明器中要有代表汉文化的东马及僧道作法事的造型,而造型的具体要求则是和尚在左,道士在右;东晋道士葛洪主张以神仙养生为内,儒学应世为外,道教徒要学习儒家的纲常名教,以儒家的忠孝仁信为本,否则,虽勤于修炼,也不能成仙。

林语堂先生写过一首概括道教文化的诗:“愚者有智慧,缓者有雅致,纯者有机巧,隐者有益处。”道教的辨证与包容,在其中体现细微。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也正是道文化博大精深的所在。

道在梦想

这世间有没有一个梦想,能够延续越千年?有没有一个追求,令人们一直行在路上?为它努力,无怨无悔,且不曾动摇?道,就是这样一个梦想,这样一个追求。黄帝轩辕、河图洛书,以道德追求为核心的道文化已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而自东汉道教创立,以神仙信仰为核心的道教也已绵延两千年。

什么是神仙?汉代刘熙《释名》中说:“老而不死曰仙”。但是“人生自古谁无死?”不过,在先民们看来,世上确有不死之人。实际上,道德追求与长生不死,是人类世界的普世梦想。在世界很多民族,都流传着关于神仙与长生不死的神话。在中国,《山海经》里屡屡提到不死民、不死之国,描述了神仙天都,提出长生信仰。轩辕黄帝就是个神仙范例,传说他“且战且学仙”、“问道于广成子”,终成正果,于鼎湖白日乘龙升天。而《史记·老子传》说“老子百有六十岁,或言三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这些传说令每个修道者都心怀梦想。

一个民族有梦想,并不稀奇。然而,以这梦想为目标,付诸实践,并千年追随、前仆后继、矢志不移,做追梦民族,才真正不易。战国时候,“不死之方”开始在燕齐、荆楚一带流传,方士们坚信,渤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山上禽兽皆白,以黄金白银为宫阙。为此,他们乐此不疲地去海上寻仙采药,以求长生不老。甚至秦始皇、汉武帝都曾派方士“入海求不死之药”。却可叹“蓬莱今古但闻名,烟水茫茫无觅处”!

东汉以来,隋唐至宋,更是“黄金化尽方士死,青天欲上无缘由”。无数修道者追梦至死,汉末大炼丹家魏伯阳、南北朝大炼丹家陶弘景,或均因服丹而亡,甚至数位皇帝也因服丹药而死,唐太宗、宪宗、穆宗、敬宗、武宗、宣宗六位皇帝,明世宗朱厚熜……而清代名著《红楼梦》里写贾敬服食丹药而死,就取材于明代社会。以身试丹,求仙赴死,适得其反!今天的人们也许会嘲笑古人的愚昧无知,但回溯到千年前,在科学蒙昧的时代,以道德为追求,以神仙为梦想,透过修道者一去千年“执迷不悟”的身影,我们能看到中国人追求梦想的执着、倔强,如痴如醉、如癫如狂的炽烈,冲天呐喊“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气魄,以及舍身为道的勇敢。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在我看来,这是道家文化最浪漫动人的部分。寻道,令我们重新认识中国人的性格。丹的精神实质是对自我的改造与超越。或以我为鼎,练就内丹,或炉火铜鼎,锤炼外丹。认识一个民族的性格,拥有一颗浪漫的心,执着的梦想,并且能够锲而不舍,也许才是真正弥足珍贵。而在梦想的路上,谁又不曾懵懂,不曾迷失?!

80年前,林语堂先生在《中国人》这部书里论道教时说:“道家是中国人思想的浪漫派”,“道家自始自终是浪漫主义的”。英国学者李约瑟也认为:“中国人的特性中,很多最吸引人的地方,都来自道家的传统。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

寻道,我们看到,道,是一个诗意栖息之所,而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是一个有梦想的民族。

道在道德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在道文化中,能够看到中国人的道德坚守。

《长春真人西游记》记载:丘处机73岁高龄时,仍跋涉万里,前往大雪山,劝成吉思汗敬天爱民,少行杀戮,从武力征服和屠杀转为怀柔之术,成就了“一言止杀”的济世奇功。百姓感恩崇奉,呼之为“神仙”。

在道教经书中,这样的神仙不胜枚举。例如,关羽因重义守信而被尊为财神,秦琼因刚勇正直而被请为门神,孙思邈因救死扶伤而被奉为药王;在许多民间传说中,当地的土地神或城隍爷也都是曾经对社会有功的英杰圣哲。他们或仁心于物,或“恩及百姓”,或积有大德,或为善不倦,均堪称世间伦理道德典范。“道生万物”,“生”在道文化里被视为最高的道德。可见,神仙化本身就具有伦理化的色彩。人们与其说是在崇尚神灵,不如说是在推崇他们的高尚道德情怀。

道文化的经典《道德经》中,上下两篇分别为《道经》和《德经》,阐述的主要哲学概念是“道”、“德”。道家“尊道贵德”的渊薮便在于此书。范文澜《中国通史》这样诠释老子所言的道和德:“他观察了自然方面天地以至万物变化的情状,他观察了社会方面历史的、政治的、人事的成与败,存与亡,祸与福,古与今相互间的关系与因果……他把这种矛盾性称为道与德。道是从一切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的自然法则或规律”,“德是宇宙间一切具体存在着的事物所含有的特性。德不能脱离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

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还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而面对这些矛盾,老子给的答案是:“甚爱必大费,厚藏必多亡。”意思是说,过分求爱必造成大量耗费;丰厚货藏必造成惨重损失。两千年后,老子的话仍令人振聋发聩。如果将这番话告知那些一个接一个下马的贪官,那么他们也许要慨叹,这一生最大遗憾,恐怕是从未认真去读懂《道德经》。

道在和谐

人类和谐,始于内心。因而道文化重视修心养性,人与德合才能得道。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慈善治国。

当面对多元文化冲突时,道家智慧是站在更高角度看待一切。

“始终坚持以对话与沟通化解冲突”,是基本态度,史学家陈寅恪称之为“道教之真精神”。老子反对战争与掠杀,倡导大爱:“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在战争自然不可避免时,善者如何自处?老子曰:“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强焉。”意思是说,能够达到目的则停止战争,不可滥用武力。

在人与自然方面,道文化追求天人合一。

“山林之中非有道也,而为道者必入山林”,入山修炼“能居清静之地感山中灵气,更容易得到神灵的眷佑”,“惟选福德、洁净之地,年月吉利,方可修炼……不得地不可为也”。道家还认为风水宝地有起死回生之功效,因此,风水择地在道家修炼中显得十分重要。“背有靠,前有照,负阴而抱阳;左青龙右白虎,明堂如龟盖,南水环抱入弓”的自然环境被认为最有利于蕴藏山水之灵气,是最理想的修道之地。因此,道教宫观常依山傍水、高低错落,与自然融为一体,“天人合一”、“顺其自然”。

季羡林老先生说:“我曾说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我补充明确地说,‘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要合一,要和平共处,不要讲征服与被征服。”

这就是中国人对于和谐的理解与追求。这一精神力量,历经数千年岁月洪荒而亘古不变,并已为中华文明成为唯一不曾中断的古代文明所验证。以史为鉴,无论在面对人自身,人与社会,抑或人与自然,乃至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间的矛盾冲突时,若能以道文化的精神面对一切矛盾冲突,毫无疑问,这个世界会更多和平与和谐。

寻道,在探索世界和平与和谐的道路中,道家智慧是应认真汲取的养分。

道与凤凰

关于凤凰与道的传说,与中华文明历史同源,流传五千年了。

传说黄帝在洛水上赏景,忽见一只大鸟衔着卞图,放到他面前。黄帝连忙拜受。只见那鸟形状似鹤,鸡头,燕嘴,龟颈,龙形,骈翼,鱼尾,五色俱备。图中是“慎德,仁义,仁智”六个字。黄帝从不曾见过此鸟,便去问天老。天老说,这鸟雄的叫凤,雌的叫凰。早晨鸣叫是登晨,白天鸣叫是上祥,傍晚鸣叫是归昌,夜里鸣叫是保长。凤凰一出,表明天下安宁。这是河图洛书将出的前兆。

《庄子·秋水篇》记载了庄子自比凤凰的故事:战国时期,惠施在梁国做宰相,庄子去看望他。两人相见,言谈甚欢。庄子走后,门客对惠施说:“庄子这次来梁国,是想取代你当宰相的。”惠施很惊慌,派大批人马搜寻庄子,三天三夜,满城风雨。庄子听说后主动找到惠施,给惠施讲了个故事:南方有一种鸟,名叫凤凰,它从南海出发,展翅高飞向北海。一路乘风扶摇,只栖息于梧桐枝干,只品尝干净竹实,只饮用甜美山泉。这时有只猫头鹰,正在树杈上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只腐烂的老鼠,看见凤凰从头顶飞过,唯恐凤凰下来抢它的腐鼠,于是冲它大声喊叫。如今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唬我吗?惠施听后,满面通红。

凤凰卫视与道文化,文化渊源深厚,道德追求认同。道文化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是凤凰卫视的主旨和不曾懈怠的责任。

今天,许多道家宫观已岁久漫灭,但道文化的根,深植于中华文化母体之上,道的精神还长存人间,道教柔绵炽烈之火也已燃烧了几近20个世纪,而道文化在我们的生活更是处处可见,是中国人精神憩息的家园。中医、中国功夫已经全球瞩目,《道德经》是很多外国人也耳熟能详的中国文化经典。21世纪的中国需要道文化,世界需要道文化。

传播道文化之慧美,凤凰卫视责无旁贷。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曾探访终南山等地,寻找中国的隐士文化。他在《空谷幽兰》中详细记述了自己的这次“寻隐之旅”,向世界传播了中国道教的魅力。

他这样描写中国的隐者:“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一直就有人愿意在山里度过他们的一生:吃得很少,穿得很破,睡的是茅草,在高山上垦荒,说话不多,留下来的文字更少——也许只有几首诗、一两个仙方什么的。他们与时代脱节,却不与季节脱节;他们弃平原之尘埃而取高山之烟霞;他们历史悠久,而又默默无闻——他们孕育了精神文化之根,是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社会中最受尊敬的人。

“除了山之外,他们所需不多:一些泥土,几把茅草,一块瓜田,数珠茶树,一篱菊花,风雨晦暝之时的片刻小憩。从黄帝时代算起,中国一定有上百万隐士了。”“他们都很清贫,但是他们的微笑,使我们觉得自己遇见了中国最幸福、最有智慧的人。”

很难想象,这些舒畅美好的文字,竟出自一个美国人笔下!即便一位汉学家,若没有对中国文化彻骨理解与融入血脉的热爱,如何能够做到行文如此?!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反思,对于传统文化,尤其是道文化,是否应多一份发自内心的珍视与扬弃的坚守?!

“道由心学,心假香传”。

寻道,为了中国人的信仰,一代一代薪火相传。


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