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6.png

玉清导览     道茶素斋‍     活动报名‍   法会安排

王羲之书法作品欣赏

王羲之书法作品欣赏



王羲之.jpg



王羲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物,有关他的逸闻典故非常多。他出身世家大族,在实行九品中正制的魏晋时期,这样的门第,做官是水到渠成的事,根本不用苦读诗书,参加考试。做官之外,他还精通书法,广采前辈所长,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兰亭序1.jpg




这样一位以做官为职业,以书法为爱好的大文人,竟然还是一位虔诚的道教信徒,你是否有点意外呢?更令人吃惊的是,无论是王羲之的祖上,还是他的子孙、至交好友,都是虔诚的道教信仰者。


《黄庭经》1.jpg

道教经典《黄庭经》


王羲之的道教信仰有着深厚的家庭背景。王氏家族是东晋最有代表的文化士族,素来重视对家族成员文化素养的培植,从上到下,信奉黄老学说。《晋书-卷八十-列传第五十》记载,王氏家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又精通书道。



《黄庭经》.jpg

《黄庭经》



《道经》中记载了王羲之始祖王子晋向往神仙之灵虚,迈行放达于天台北门金庭桐柏山(即今嵊州金庭)第二十七洞天(道界三十六洞天之一)的故事。《潜夫论》记载:因氏王氏,其后子孙,世喜养性、神仙之术。王羲之置身其中,耳濡目染,自然不例外。


《二谢帖》.jpg

《二谢贴》


王羲之的书法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这与王羲之信奉道教也有很大的关系。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很早就产生道教符。在抄写经书时,精于书艺的经生不知不觉地受到了道教文化的影响。王羲之将修道和书法艺术相互契合,相得益彰,因而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


《十七帖》.jpg

《十七贴》


王羲之最推崇的书法宗师是汉代蔡邕。蔡邕认为书肇于自然。他说: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近在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夫书先默坐静思。

王羲之从蔡邕这段话中领悟到,书法艺术应讲究自然之美,领悟大自然的风韵。自然之道就是游离于四海、尘垢之外,追求自我的释放。这也正是道教精神的体现,受这种观念的影响,王羲之书法追求自然秀美、潇洒飘逸、结构自然生姿、不露人工雕凿之痕,望之惟逸、发之惟静,表现出一种超逸世俗的宁静与朦胧的境界。


《重告帖》.jpg

重告帖


王羲之《书论》云:凡书贵手沉静,含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又在《题卫夫人<笔陈图>后》曰: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

这种自然之道,与凝神静思、沉静、意在笔先,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主张清静无为致虚极、守静笃,法贵天真,一切返归自然,任其性命之情的道教学说是一脉相承的。

王羲之书法上师法造化,循自然之势,形成自然飘逸的风格。艺术创作是文化修养和精神信仰的体现。王羲之醉心于山水林泉的自然之美,崇尚人生的自然放达之美。这种静与虚,人生的放达和自然正是道家精神的内在体现。《晋书·谢安传》载: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度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王羲之与清谈名士彼此引为同道,隐遁山林,服食养性。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暮春三月,王羲之与同道好友修禊聚会于有崇山峻岭、茂竹修竹,又有清湍激流的会稽山阴之兰亭,写下了传世杰作《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表现的人生追求正如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七中的评价“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疡,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病。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

除《兰亭集序》外,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谢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乐毅论》《黄庭经》等






文章分类: 道教艺术
分享到:
扫一扫关注